形态描述
测量标本5尾;体长27.0~29.0mm。采自海南:三亚西洲岛。
背鳍VI, I-9~10;臀鳍I-7;胸鳍20~21;腹鳍I-5;尾鳍3+17+3。鳃耙3+9~10。椎骨25枚。
体长为体高2.7~3.0倍,为头长2.9~3.0倍。头长为吻长3.8~4.1倍,为眼径3.7~3.9倍,为眼间隔3.6~3.9倍。尾柄长为尾柄高1.1~1.3倍。
体长卵圆形,前部亚圆筒形,后部侧扁;背缘和腹缘均匀圆凸。头大,亚圆筒形,短而高,头的高度为头长的1.3~1.4倍,头的宽度稍小于头高,头的背缘和腹缘隆凸,弧形。头部无任何感觉管孔。颊部具一短和一长共2条水平状(纵向)感觉乳突线(图485)。吻短,前端圆形,稍小于眼径。眼大,侧位而高,距头部前缘颇近。眼下缘无放射状或垂直状感觉乳突线。眼间隔凸出,为眼径的1.0~1.1倍。鼻孔每侧2个,均具短管:前鼻孔位于眼下缘前方,圆形;后鼻孔裂缝状,位于眼上缘前方。口大,前上位,口裂颇斜。下颌突出,长于上颌。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中部下方。上、下颌齿尖锐,多行,外行齿扩大,弯向内侧,呈犬齿状。唇发达,较厚。舌窄,前端尖圆形。鳃孔垂直,侧位,裂缝状,较宽大,大于胸鳍基部,向前向下伸达前鳃盖骨下方。鳃盖骨上方和前鳃盖骨后缘无任何感觉管孔(图485)。峡部颇宽,鳃盖膜与峡部相连。鳃耙尖长。肛门乳突
稍长而扁。
头部与体部完全裸露无鳞。
背鳍2个,相互靠近,两背鳍基底以鳍膜相连,中间具1深凹刻;第一背鳍较高,几乎与第二背鳍等高,鳍棘柔软;第三、第四鳍棘最长,平放时伸越第二背鳍起点;第二背鳍略高,稍大于眼后头长,后缘圆钝。臀鳍基底较短,起点约在第二背鳍第三鳍条的下方,其高稍小于第二背鳍高,后缘圆钝。胸鳍宽大,圆形,大于头长,后端伸越第二背鳍起点下方。腹鳍长大,稍小于胸鳍长,大于吻后头长,头长为腹鳍长的1.1~1.25倍,左、右腹鳍愈合成1杯状吸盘。尾鳍后缘圆形,约等于吻后头长。
液浸标本的头、体呈棕褐色,背部色深,腹部色浅。各鳍浅灰色。
背鳍VI, I-9~10;臀鳍I-7;胸鳍20~21;腹鳍I-5;尾鳍3+17+3。鳃耙3+9~10。椎骨25枚。
体长为体高2.7~3.0倍,为头长2.9~3.0倍。头长为吻长3.8~4.1倍,为眼径3.7~3.9倍,为眼间隔3.6~3.9倍。尾柄长为尾柄高1.1~1.3倍。
体长卵圆形,前部亚圆筒形,后部侧扁;背缘和腹缘均匀圆凸。头大,亚圆筒形,短而高,头的高度为头长的1.3~1.4倍,头的宽度稍小于头高,头的背缘和腹缘隆凸,弧形。头部无任何感觉管孔。颊部具一短和一长共2条水平状(纵向)感觉乳突线(图485)。吻短,前端圆形,稍小于眼径。眼大,侧位而高,距头部前缘颇近。眼下缘无放射状或垂直状感觉乳突线。眼间隔凸出,为眼径的1.0~1.1倍。鼻孔每侧2个,均具短管:前鼻孔位于眼下缘前方,圆形;后鼻孔裂缝状,位于眼上缘前方。口大,前上位,口裂颇斜。下颌突出,长于上颌。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中部下方。上、下颌齿尖锐,多行,外行齿扩大,弯向内侧,呈犬齿状。唇发达,较厚。舌窄,前端尖圆形。鳃孔垂直,侧位,裂缝状,较宽大,大于胸鳍基部,向前向下伸达前鳃盖骨下方。鳃盖骨上方和前鳃盖骨后缘无任何感觉管孔(图485)。峡部颇宽,鳃盖膜与峡部相连。鳃耙尖长。肛门乳突
稍长而扁。
头部与体部完全裸露无鳞。
背鳍2个,相互靠近,两背鳍基底以鳍膜相连,中间具1深凹刻;第一背鳍较高,几乎与第二背鳍等高,鳍棘柔软;第三、第四鳍棘最长,平放时伸越第二背鳍起点;第二背鳍略高,稍大于眼后头长,后缘圆钝。臀鳍基底较短,起点约在第二背鳍第三鳍条的下方,其高稍小于第二背鳍高,后缘圆钝。胸鳍宽大,圆形,大于头长,后端伸越第二背鳍起点下方。腹鳍长大,稍小于胸鳍长,大于吻后头长,头长为腹鳍长的1.1~1.25倍,左、右腹鳍愈合成1杯状吸盘。尾鳍后缘圆形,约等于吻后头长。
液浸标本的头、体呈棕褐色,背部色深,腹部色浅。各鳍浅灰色。
生物学
短身裸叶虾虎鱼为暖水性沿岸小型虾虎鱼类,栖息于珊瑚丛中,颇罕见。体长30~40mm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